上一页 1 2 3 4
治理办法》规定,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评价单位,吊销其评价证书;()
a.在领取评价证书过程中弄虚作假的;
b.转借评价证书的;
c.
环境影响评价中编造数据、弄虚作假的;
d.因评价结论错误,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后果和经济损失的;
e.超过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收费的。
32、下列收集、贮存、转移危险废物的说法,符合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》规定要求的是()。
a.必须按照危险废物特性分类进行。
b.禁止混合收集、贮存、运输、处置性质不相容而未经安全性处置的危险废物。
c.贮存危险废物必须采取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防护措施,并不得超过二年;确需延长期限的,必须报经原批准经营许可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;法律、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。
d.禁止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过境转移危险废物。
e.禁止将危险废物混入非危险废物中贮存。
33、在自然保护区各区域内禁止的行为有()。
a.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砍伐、放牧、狩猎、捕捞、采药、开垦、烧荒、开矿、采石、挖沙等活动;但是,法律、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。 b.禁止任何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。
c.禁止在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。
d.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,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。
e.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,不得建设污染环境、破坏资源或者景观的生产设施;建设其他项目,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。
34、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。下列耕地应当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()
a.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、棉、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;
b.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,正在实施改造计划以及可以改造的中、低产田;
c.蔬菜生产基地;
d.农业科研、教学试验田;
e.国务院规定应当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其他耕地。
35、《风景名胜区治理暂行条例》规定()
a.风景名胜区的土地,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侵占。
b.风景名胜区内的一切景物和自然环境,必须严格保护,不得破坏或随意改变。
c.在风景名胜区及其外围保护地带内的各项建设,都应当与景观相协调,不得建设破坏景观、污染环境、妨碍游览的设施。
d.游人集中的游览区内,不得建设宾馆、招待所以及休养、疗养机构。
e.在珍贵景物四周和重要景点上,除必须的保护和附属设施外,不得增建其他工程设施。
上一篇: 2007环评工程师考试试题-案例分析试题回忆
下一篇: 2006年环境评价工程师考试技术方法真题
上一页 1 2 3 4